人物简介
刘斌
陕西西安人,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古城发现者、发掘主持者。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法器与王权》《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等,在中国史前考古和玉器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行。海内外学者再次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2019年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项目“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此表明这座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古城所揭示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
从上世纪30年代发现良渚文化相关遗迹起,良渚的考古已经走过80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良渚发现反山、瑶山高等级墓葬,出土了玉琮王、玉钺王、玉璧等重要文物,发现祭坛,到后来发现莫角山宫殿区、良渚古城,找到规模宏大的水坝、稻米堆积如山的粮仓等,一个个重大发现的背后,都有刘斌的身影。为了揭开良渚文明的面纱,他不仅一次次辗转于各个考古工地,更在工地上修建的临时工作站一住就是10年。
近日,刘斌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专访,揭开了考古人在良渚以不可辩驳的考古材料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探索历程,再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入行一年 发现良渚玉琮王
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大假,良渚古城遗址再度迎来如潮游客。遗址公园新增了“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项目”,人们可以在全景沙盘前与莫角山宫殿“合影”,也能看到反山王陵、瑶山祭坛以及良渚水坝等重要遗址。
出土良渚玉琮王的反山12号墓地,当年便由刘斌亲自发掘。
刘斌是陕西西安人。西安不仅是十三朝古都,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重要遗址,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得益于中学时期的班主任喜欢考古,彼时的刘斌曾多次前往兵马俑坑、半坡遗址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参观,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一颗热爱考古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高考时,刘斌所有志愿全部填了考古专业,最终顺利被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录取。1985年,大学毕业的刘斌被分配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此开始了和良渚长达30多年的“亲密接触”。
“作为一个考古人,我比较幸运。”回顾考古生涯,刘斌如是说。
在他毕业被分配到浙江之前,浙江迟迟未能发现良渚的玉器和大墓。“良渚文化是考古学泰斗夏鼐先生在1959年以最早发现相关遗存的所在地良渚镇命名的,然而几十年来,包括上海、江苏等地都发现了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和重要玉器,作为命名地的良渚,迟迟未有重要发现,大家心里非常着急。”
转机在1986年出现。那是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江浙沪三地准备筹办一个良渚文化学术研讨会。浙江究竟有没有良渚文化的大墓?考古人员缜密梳理以往考古线索,再结合上海发现的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的特点,最终选择在杭州余杭的反山进行发掘。
这是一个人工堆筑的巨大土墩,当考古人员层层剥开泥土,清理出11座汉墓以后,良渚文化大墓——第12号墓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
作为科班出身的考古人员,刘斌被考古所的前辈委以重任——带头清理12号墓。因为墓里的玉器,有的如米粒大小镶嵌在漆器上,有的玉料则极薄,稍微用力就会断掉,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避免破坏文物。这是一座竖穴土坑墓,刘斌和同事用木板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悬空操作台,趴在木板上进行文物提取。每一个手铲铲下去,都充满期待与好奇;而每发现一件新文物,都让他无比激动。尤其是重达6500克的玉琮王清理后露出完整的神徽图案,那一刻年轻的刘斌兴奋无比。
“这是一种如见古人的感觉。”刘斌说,考古人发掘几千年前的墓葬时,除了随葬品基本就只剩下人骨,有的连人骨都没有,“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其实很难想象。这件玉琮上的神徽,让人不由去想象他就是当时人们心中王的样子,让我们对5000多年前良渚人的形象有了依稀的认知。”
此后反山的发掘一共清理了11座良渚文化的大墓。除了玉琮王,还发现了同样刻有神徽图案的玉钺王、玉璧等重要文物。而12号墓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
■顺藤摸瓜 发现良渚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