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部名为《贼在囧途1·这个小偷不太冷》的话剧在天津人艺实验剧场上演。新鲜的情节、幽默的表达、感人的友情,给津门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随着它在全国展开巡演,无数观众认识了这部佳作。 十年后,12月16日,《贼在囧途》系列原班人马将再度归来,带着一个更加有笑有泪的爱情故事,为观众献上《贼在囧途2》的开幕演出。该剧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制作出品,不仅是北方演艺集团“扶风起飞计划”首批孵化的剧目,还将作为“天津银行·2023海河戏剧节”特邀剧目演出。 《贼在囧途》作为一部系列喜剧,在话剧舞台上并不多见,为什么选择做一部系列喜剧?系列喜剧的创作难点在哪里?日前,记者在彩排现场采访了主创团队。 一个“脑洞” 引发出系列喜剧 没有炫酷的声光电特效,没有华丽复杂的置景,没有宏大的故事背景;在贯穿整部戏的唯一场景下,几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因着一次命运的交集,踏上一段笑料百出的人生“囧”途,演绎了荒诞人生下的五味杂陈,这是记者观看《贼在囧途2》彩排后对该剧的印象,可是为什么作者要选择以“贼”的视角来展开一系列的故事呢? 《贼在囧途》系列作品的制作人、编剧、导演付晓博坦言,这个创意是源于自己的一次“脑洞大开”。十年之前,英剧《神探夏洛克》热播,剧情中,神探进入案发现场后会根据各种蛛丝马迹,对案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分析,讲得逻辑清晰,分析得合情合理,罪犯也符合福尔摩斯的预判。付晓博觉得福尔摩斯这个人物特别神奇,但是他突然有了一个设想:如果有一个人分析得头头是道,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结果全都错了,事情完全出乎预料,这就有意思了。 “比如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对着一把锁,分析这把锁的材料、结构,思考如果砸开它会产生多大分贝的声音,为了避免被别人听到需要控制多大力度,紧接着他按照自己的分析实施了行动,可是门不结实、被砸坏了,门把他拍底下了。当时,我脑子里就有了这么一个搞笑的形象,作为一个种子开始生发出了故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什么职业身份比较适合这样一个形象,好像‘贼’比较合适,于是沿着这个思路,创作了《贼在囧途》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贼在囧途1·这个小偷不太冷》。” 十年前创作《贼在囧途1》的剧本时,付晓博还是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想得挺简单的,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最初他只想着能把这一部剧做好就成,但是随着《贼在囧途1》的成功,他逐渐产生了创作《贼在囧途》三部曲的构想,用三部作品分别描写友情、爱情与亲情,并且很快就完成了《贼在囧途2》的剧本初稿。 “我不想更换任何演员,希望原班人马来完成《贼在囧途2》。因此我一直在等待演员的档期,一直没有特别合适的机会。”付晓博介绍道,“之所以时隔十年才再次推出三部曲的第二部,一是因为今年恰逢其时,市场消费持续回暖、文化产业强势复苏,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时间。二是因为北方演艺集团‘扶风起飞计划’的扶持和剧院领导及同僚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好的机会。正所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当付晓博重新阅读自己十年前创作的《贼在囧途2》初稿时,却发现时过境迁,老剧本这张“旧船票”已经无法登上今天市场的“客船”了。他用了十天时间,对剧本做了大幅的调整,从人物角色设计、故事架构、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 谈到新剧的创作,付晓博表示:“十年前我写剧本时,很多想法不成熟。十年的时间里,剧组的每个人都在成长,演员的演技、阅历和文化修养都在提升。大家读初版剧本时认为剧本的某些地方肤浅或者逻辑不通,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我认为修改后的新剧本故事更合理、节奏更快。这十年间,我积累了戏剧表演、制作和短视频制作的经验,所以我在创作新的剧本时,也考虑到制作环节的问题,比如演出成本的控制、置景的安全性和道具装卸运输的便利性。此外,我有一个想法,如果《贼在囧途2》也能够演出成功,那此后的演出计划,可以将《贼在囧途》的两部戏打包、一起巡演,也为系列喜剧的演出模式做一种新尝试。在创作第一部剧本时,我们是因为‘穷’,总投资只有8万元,所以不得不精简置景;而第二部则是有意为之,不换置景,完全通过剧情和表演推动整部剧,这也是《贼在囧途》系列的一个特色。剧组在排演的过程中,也在反复打磨剧本,我对现在的剧本,还是很有信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