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书店不易,开特色书店更不易。在大多数人眼里,书店是一个城市精神的象征,这就意味着,书店不同于其他的商业体,无法以市场概念经营,营销也就不能用商业市场的逻辑来运作。新的问题就跃然纸上:既然如此,那些小众的特色书店如何能活得精彩?
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几家特色书店采访调研,或许能窥豹一斑,找到一些答案。
把书店嵌入到在地生活中
怎么形容“可能有书”这家书店呢?最初知道这个书店,是因为听说“包子好吃,往往一抢而空。”
书店位于北京东四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这个空间往前推30年,曾经是专门卖面卖包子的国营餐厅,之后变成北京著名的打边炉港式火锅。因为房屋都是木质结构,消防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后来就腾退出来了。
腾退后做什么呢?东城区和街道办一直在讨论,一是旧房如何改造再利用,二是整个院落还有6户居民,如何与之共生。最后大家觉得做书店最好,有文化调性、安静,不会影响他们生活。
曾在法国留学的书店主理人牛瑞雪就这样进入了这个项目。店面改造装修用了两年时间,花费上百万,“空间的改造难度挺大的。房子结构比较复杂,墙上是近4层的瓷砖,因为每换一家餐厅,就在前一家餐厅的瓷砖上再铺一层,没有任何一家把前面的瓷砖铲掉,所以我们改造的时候,把这些心意都留下来了。”

“可能有书”书店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如何把文化嵌入到在地生活中。”她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为了契合胡同居民的需求和特质,把社区书店的概念做足,让更多人知道在地的故事,空间尽量保留原先的格局、原来的功能和品牌,原来是一个包子铺,就留了一个空间继续卖包子,只不过此包子铺非彼包子铺。
“店员是社区刚退休的叔叔阿姨,为此还特意请了一个网红餐厅给他们做培训。目前有四个阿姨两班倒,早上和中午各一拨,下午2点之后就不要找阿姨了,阿姨要不参加兴趣小组,要不接孩子放学,要不回家做饭。”牛瑞雪说。
书店的内饰也不同于传统书店,没有书架,所有的书都散落在空间角落里,随处可得。书店还有放映室,有根据以前餐厅装蔬菜的冷藏柜改造的一人空间,有和年轻艺术家合作的创意衍生品,还有一个展厅。“因为这里离居民家太近了,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展厅来使用,相对安静。天台因为能看到周围居民的家里,就改成了年轻人的自习室。根据整个空间结构,我们做了一个全包围状态,希望所有人进来后,像水一样可以流动。”
一个小小的书店,就是这样生于斯,长于斯,与在地生活共生。
位于房山的“一屋拾光”书店也是一家很有特色的书店。书店位于社区和大学城之间,服务的客群以方圆3-5公里的家庭为主。“我觉得开书店更多的是服务人,把顾客的需求提供到位了,销售业绩和营业额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店长付笑告诉记者,“因为偏社区,很多家长会员都是通过口碑而来,我们没有强行推销,更多的是靠服务找客户。”
疫情期间,有段时间书店被通知不能开门,因为比较突然,店员也不住在附近,店里的花浇不了水,猫不能喂食,他们在群里发了消息寻求帮助,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帮助,“有位会员的孩子从门缝钻进院子浇花,顺着门喂猫,一直到两个月后书店重新开门,所有的设施都被会员维护得好好的,我特别感动。”付笑说。

“一屋拾光”书店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采访时,一位正在参加活动的家长告诉记者,她是通过朋友推荐知道这家书店的,来了以后发现超过预期。不仅是一个可以学习看书的地方,还有很多亲子活动。“这一点真的能帮很多妈妈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更像一个好邻居。”
“社区其实是我们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社区居民服务好,做好本店的拓客。”付笑说。
科技赋能书店 不只是数字化
提起科技赋能书店,我们想到的更多是购书的便捷化,而句象书店往前又走了一步。
句象书店面积不小,有1200平米,大概有2万多种书,一半是0~14岁的少儿类图书,另外一半是针对家长的成人阅读。
|